10月上中旬,国内小麦现货市场偏强运行,价格重心上移。假期购销冷清、降雨影响流通、市场上量不足倒逼用粮企业上调收购报价,市场情绪回升,看涨信心增强。受此影响,储备陈小麦成交出现溢价。当前正值秋粮收获上市期,华北地区玉米品质的不确定性,给小麦饲用替代需求提供了机会,建议持粮主体把握库存粮源质量,可逢高分批走货。
小麦行情涨出“新”高度
最近,国内小麦现货市场行情属实抢眼。9月底,小麦集中收购期结束,行情却意外加速上涨。河南、山东等省部分面粉企业报价已涨至1.25~1.26元/斤,处于新季小麦价格高位。
截至10月14日,主产区小麦进厂报价:河北1.215~1.237元/斤,河南1.20~1.25元/斤,山东1.219~1.25元/斤,江苏1.218~1.235元/斤,安徽1.243~1.245元/斤。普通小麦收购报价整体较国庆节前上涨0.005~0.015元/斤。
当前,山东菏泽面粉企业收购优麦“师栾02-1”带票价格1.43元/斤,“新麦26”价格1.40元/斤,“中麦578”“农大753”价格1.325元/斤,“济南17”带票价格1.325元/斤,“伟隆169”价格1.30元/斤。优质小麦价格仍处于高位,市场表现坚挺,但整体上调幅度不如普麦。
分析近一个月的麦价上涨趋势可以看出,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。一是节前备货驱动,9月份面粉加工企业仍处于低库存状态,在节日备货需求提振下,厂家存在刚性补库需求,采购力度加大,带动麦价上涨;二是市场流通减少,贸易商为秋粮收购腾仓基本结束,虽然市场尚有余粮,但持仓主体大多挺价观望,短期内麦市流通量明显下降,面粉加工企业门前到货量大幅减少。受黄淮海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,小麦流通受阻,倒逼厂家上调收购价格。在行情强势上涨影响下,市场情绪回升,看涨信心增强。
储备小麦轮换溢价成交
进入10月份以来,储备小麦轮换工作持续,尽管销售数量不大,但受国内小麦现货价格强势影响,部分陈小麦溢价成交。从南方小麦交易平台看到,10月11日,日照市东港区地方储备粮油有限公司销售2020年山东产小麦2000吨,全部成交,底价2400元/吨,成交价2400元/吨;10月13日,盐城市华顺粮食贸易有限公司销售2024年江苏产“镇麦”1000吨,全部成交,底价2360元/吨,成交价2450元/吨,溢价90元/吨。
10月14日,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粮食收储公司竞价销售2022年产小麦3747.801吨,全部成交,底价2390元/吨,成交价2400~2415元/吨,加上水杂增量,成交价折合2436~2451元/吨。
头部粉企挂牌采购有序进行,节后小麦流通减少、看涨情绪增强,采购成交率整体偏低,粉企不得不提高采购底价。10月11日,南方小麦交易市场五得利专场,五得利集团邯郸面粉有限公司采购2021年至2025年河北、河南、山东产白小麦5000吨,全部成交,底价2470元/吨,成交价2470元/吨;10月14日,五得利集团青岛面粉有限公司采购2021年至2025年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产二类优质麦2000吨,全部成交,底价2600元/吨,成交价2600元/吨。
终端消费市场恢复平静
由于节前面粉企业开工提升,副产品库存增加,加上阴雨天气导致物流运输困难,销售压力加大。假日期间,企业根据自身库存情况降价销售,麸皮价格整体呈稳中有落行情。
截至10月13日,主产区混合麸皮出厂价:河南商丘1700~1760元/吨,江苏徐州1700~1720元/吨,均较节前稳中有降20元/吨;河北邯郸1690~1740元/吨,持平;安徽宿州1740~1780元/吨,整体下跌20~40元/吨;山东德州1680~1720元/吨,小幅上涨20元/吨。玉米价格持续下行也将限制小麦副产品价格的上涨空间。
随着节日效应退去,终端面粉消费市场预计将进入阶段性回调,下游经销商存有一定补货需求,但整体订单量或较节前明显下降,面粉走货可能再度减缓。近日,主产区面粉加工企业面粉出厂价格以稳为主,零星上调。
截至10月13日,各地区面粉加工企业特一粉出厂价:山东菏泽2680~2740元/吨,节后稳中有涨20元/吨;安徽宿州2680~2720元/吨,江苏徐州2680~2720元/吨,河南周口2720~2740元/吨,河北石家庄2700~2880元/吨,均保持平稳。短期内面粉价格调整的概率也不大,厂家为保市场份额,调价或较谨慎。
小麦饲用替代需求复苏
9月份以来,黄淮海地区出现多次降雨过程,10月上中旬部分地区秋雨持续,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。阴雨天气导致华北黄淮玉米收获推迟,新收获的粮食难以晾晒,黄曲霉素和霉变率飙升,饲料企业转而采购小麦,一定程度上对麦价形成有力支撑。后期若因质量问题导致优质玉米供应减少,玉米价格大幅上涨,或激发小麦饲用替代功能,进一步带动麦价高位运行。
麦市多空博弈或将持续
当前,小麦市场主要利多因素:一是阶段市场流通偏紧。截至9月30日,托市小麦收购量合计1611万吨,小麦集中上市期已过,部分持粮主体惜售观望,或导致节后加工企业补库阶段供需偏紧,支撑麦价居高不下。二是制粉及饲用替代需求双轮驱动。国庆节后,面粉加工企业将陆续恢复开机,存在一定补库刚需。而在玉米品质下降的背景下,饲用领域的替代或重启,麦价存在走强可能。三是短期内天气仍将影响小麦行情。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10月14日联合发布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,短期内天气仍将是影响小麦上量的关键因素。
尽管当前小麦市场价格持续高涨,但长期来看,潜在利空因素仍然不容忽视。首先,关注政策性拍卖启动时间。若依惯例,11月份启动大规模拍卖,小麦供给增加或导致价格回调,但近两年投放时间推迟至次年1月份,给市场留有一定发挥空间,同时需关注投放价格是否会调整。其次,长期来看,国内小麦市场仍呈供需宽松格局。机构预计国内小麦年度结余超1000万吨,临储库存陈小麦超3000万吨,再加上新增政策性小麦1600万吨,以及各级储备轮换期的投放,小麦市场风险与机会并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