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佑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
新季玉米逐步上市 粮市博弈等待新机

  
来源: 粮油市场报    作者: 特约分析师东方旭   时间: 2025-09-05
随着开学季与中秋集中备货周期逐渐落幕,面粉消费将逐步回归常态,价格走势平稳。历经一个多月持续下行的副产品行情,终于迎来止跌反弹。小麦价格整体趋稳,局部伴有小幅涨跌。秋收临近,玉米与小麦的存储切换推动供求关系转变,新一轮博弈正在逐步酝酿。

面粉消费回归常态

价格进入稳定阶段

步入9月份,开学及中秋国庆“双节”催生的面粉集中采购需求逐步退潮,市场消费回归日常节奏。目前,头部粉企面粉库存维持中低位,中小粉企多采取“以销定产”模式,库存压力相对可控,行业整体开机率小幅下降,面粉价格暂时稳定。

截至9月2日,主产区面粉价格保持平稳。前路粉报价:河南2780~3020元/吨,河北2760~3000元/吨,山东2820~3040元/吨,部分粉企有搭赠、促销活动;中路粉报价:河南2720~2960元/吨,河北2740~2960元/吨,山东2740~2940元/吨;后路粉报价:河南2640~2840元/吨,河北2660~2880元/吨,山东2640~2870元/吨。

随着经销商订货积极性降温,头部粉企已陆续启动促销活动,搭赠、返利、“一商一策”等相继落地。若后续开机率进一步下滑,行业或再度迎来价格竞争。

从面粉行业发展趋势来看,单纯依赖价格战的竞争模式已愈发乏力,“以质取胜”与“细分赛道”成为面粉企业抢占市场的核心方向。目前,部分业内粉企已加大高筋、低筋等专用面粉的研发投入,精准满足消费需求,优化生产工艺提升面粉口感,进一步突出品质优势。与此同时,部分粉企针对家庭、餐饮、食品加工等不同场景,细分包装规格以降低成本,凭借产品差异化和低成本构建竞争优势,将成为引领面粉行业健康发展的主流方向。

副产品价止跌回升

饲料需求提供支撑

面粉企业副产品(麸皮、通粉、次粉等)价格在经历一个多月的持续下跌后,于9月初迎来止跌反弹拐点。而饲料消费需求的升温是此次行情转变的关键驱动力。

中秋国庆“双节”临近,肉、蛋、奶消费逐步进入旺季,养殖端存栏量持续回升,蛋白饲料需求稳步增长。当前玉米价格持续下跌,与小麦的价差不断拉大,饲料企业为控制成本,减少小麦替代量,转而调整配方、增加麸皮用量,刚需补库推动采购量上升。与此同时,头部粉企通过前期持续降价促销,库存压力明显缓解,挺价底气增强,供需双重作用下,副产品价格有所回升。

截至9月2日,主产区面粉加工企业副产品价格较上月末有不同程度上涨。麸皮报价:河北1680~1720元/吨,上涨20~30元/吨;河南1740~1780元/吨,上涨40~60元/吨;山东1680~1740元/吨,上涨20~40元/吨。饲用通粉报价:河北2570~2610元/吨,上涨40~60元/吨;河南2540~2560元/吨,上涨20~40元/吨;山东2560~2600元/吨,上涨20~40元/吨。

次粉报价:河北2220~2260元/吨,上涨20~40元/吨;河南2220~2260元/吨,上涨40~60元/吨;山东2260~2280元/吨,上涨30~60元/吨。其他省份麸皮、饲用通粉、次粉、麦胚也有不同程度上涨。

华北新季玉米即将大量上市,其价格下降趋势或对面粉副产品行情形成压制,市场不宜盲目乐观,后期存在震荡风险。

政策“托底”效应显著

麦市需防“抽水效应”

9月底小麦托市收购将迎来收官。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8月末,河南托市收购小麦676.9万吨,安徽256万吨,叠加河北、山东、江苏等地收购量,预估全国托市收购总量已超1000万吨,政策“托底”效应显著。

据相关部门统计,截至7月31日,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小麦8427万吨,预估8月末收购总量已突破9000万吨。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5年我国小麦产量为13816万吨,据此推算,当前农户手中余粮仅余三成左右。

目前,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收储大量小麦,应对行情波动的韧性远强于农户,小麦流通格局或逐步转变。未来小麦行情将更多受供需关系、政策调控、进口量及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,需警惕“抽水效应”显现,面粉企业可考虑保持合理库存量以应对风险,后期行情波动的频率及幅度或有所增大。

当前,小麦主流价格稳定,局部地区微幅震荡,市场购销平稳,主产区各地价差较小,暂不具备远程流通条件。预计近期面粉企业开机率将进一步下降,“以销定采”将成为企业主流策略,短期内小麦价格大幅涨跌的可能性较低。

新季玉米逐步上市

粮市博弈等待新机

随着新季玉米逐步大量上市,其价格预计将继续下行,部分贸易商或抛售小麦、转储玉米,这将打破当前的粮食供销格局,可能导致小麦流通量阶段性减少,成为影响小麦价格走势的重要变量。金秋时节,秋雨绵绵是常态,也可能对小麦、玉米的正常购销产生短期影响,进而扰动价格走势。

当前面粉行情平稳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,副产品价格回升也将拓宽盈利空间。建议企业抓住这一窗口期,优化营销与采购网络,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,提升应对经营风险的韧性。全面分析行情变化规律,趋利避险,力争实现更优的经济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