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佑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
黄庆生处长解读我国饲料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——推动饲料行业创新发展,促进节粮提效

  
来源:     时间: 2025-07-28

2025年7月7日,由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在内蒙古乌拉盖主办的“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和全国饲料工业(行业)协会秘书长座谈会”上,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黄庆生处长做题为《我国饲料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》的报告,深入分析了饲料行业的现状与未来需求,阐述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向,解读养殖业节粮行动的目标、任务及保障措施,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指引。

饲料工业发展现状:

产业结构调整,企业效益好转

2024年,我国饲料行业呈现“总量微降、结构优化、效益提升”的特点。

饲料生产结构适应性调整:全年工业饲料总产量31503.1万吨,同比下降2.1%。其中,反刍动物饲料大幅下滑13.3%,猪、水产饲料分别下降3.9%、3.5%,肉禽饲料增长2.6%,宠物饲料增长9.3%。

图片1

氨基酸类添加剂显著增长:饲料添加剂总产量1611.4万吨,同比增长7.0%。其中,氨基酸类产品产量同比大增21.7%,适应低蛋白日粮和精准营养需求。

图片2

原料采购成本下降明显:饲料企业原料采购均价同比下降16.5%,特别是蛋白原料降幅达20%左右,显著缓解企业成本压力。饲料产品出厂均价下降8.3%,降幅小于原料成本降幅,企业盈利水平有所提升。

图片3

养殖业饲料消耗情况:

总量下降,结构优化,效率提升

2024年,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4.72亿吨,同比下降 3.1%,节粮效果初现。

图片4

原料消耗结构调整:玉米、鱼粉用量增长,豆粕小幅增加,小麦、稻谷消耗明显减少(降幅超50%),大麦、高粱大幅增加(增幅超70%)。

原料进口依赖度下降:进口来源的原料消耗量同比下降5.7%,其中,玉米、木薯进口大幅减少,大麦、高粱进口显著增加。

饲料蛋白转化效率提升:饲料中蛋白水平提高0.16 个百分点,原料中氨基酸含量提高0.06个百分点,加上额外补充的氨基酸添加剂,饲料蛋白转化为养殖动物蛋白的效率提升了1.1个百分点。

粮食饲用消费占比超五成:2024 年,粮食饲用消费量43163万吨(含麦麸、米糠、干玉米酒糟等加工副产品),占粮食消费总量的53.6%,超过食用消费(29.7%)、工业用消费(13.2%)和种用消费(1.6%)。

图片5

未来需求预测:

动物产品消费需求增加,拉动饲料需求刚性增长

2024年,养殖动物产品供给总量同比小幅增长0.2%,人均表观消费量达194公斤/年,增量主要由国内生产提供,进口产品供给下降3.4%,自给率提升0.5个百分点。

图片6

2030年前后将是我国养殖动物产品需求峰值,人均肉类、禽蛋、奶类、水产品消费需求分别为80公斤、25公斤、46公斤、60公斤,需求量预计增加2000万吨,其中1350万吨由国内养殖提供。按照当前生产水平,预计将新增饲料需求3960万吨,其中,饲料粮需求增加2760万吨(占当前粮食产量的4.1%)。如采取“提效”“开源”“优化结构”措施,有望将新增饲料需求降至2250万吨,饲料粮有2590万吨的减量潜力。

图片7

培育新质生产力:

聚焦国家需求、行业需求、技术需求

培育新质生产力,要统筹运用战略思维、辩证思维、改革思维、创新思维,统筹人才、技术、装备等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与革命性突破,守正创新,在传承基础上推进创新发展。

国家层面:关注质量安全、供给安全

品控模式转型:从“终端检测”向“全程管控”转变。要求企业落实好原料查验检验、生产过程控制、生产记录、留样观察、出厂检验制度,用合格的原料、规范的生产、严格的质检,确保产品质量安全。

监管范围延伸:从“产品监测”向“全链条监管”转变。采取监督抽查、例行监测、风险预警、现场检查方式,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环节。畅通问题线索发现渠道,依法依规核查处置。

创新准入优化:从“限制准入”向“监测评估”转变。采取“疏堵结合”,在履行评审评估程序的前提下,没有证据证明其有害、有市场需求、有应用潜力的产品加快上市,由市场和实践来检验。加强“跟踪监测”和“安全评估”,一旦发现有风险,立即停止使用、坚决退出。

粮食供给紧平衡:从“供应总量不足”向“品种结构性失衡”转变。国内供给与国外调剂相结合,保总量供需平衡,调剂国外大豆等高蛋白品种,弥补国内不足。

饲料粮节约提效:从“敞开供应”向“引导减量”转变。加快提效利用技术创新,提高饲料粮转化效率,充分挖掘地源性资源,加快粮食替代。

行业层面:关注经营效益、创新驱动

效益获取方式革新:从“采购成本控制”向“综合转化效率提升”转变。2018—2020 年百万吨级企业玉米和豆粕采购成本占比 37.3%,2024 年降至 31.0%,技术创新对效率的贡献度显著提升。

效益评估指标升级:从“阶段绩效”向“全周期全群回报”转变。如生猪养殖从关注育肥期料重比,转向考核单位肉产量饲料消耗量(综合体现繁殖力、疫病防控等全环节水平);奶牛养殖从追求单产,转向重视生产期总产出(兼顾健康、奶品质和使用年限);肉鸡养殖从单纯追求料重比,转向适度营养水平、适度转化效率。

技术创新方式迭代:从“传统技术应用”向“数智化决策赋能”转变。通过构建数字信息系统和预测模型,采用正向预测决定+逆向反馈修正实现智能化决策。实现从大群体饲养向个体精准饲喂转变,优化生产要素组合,提升生产率和资源转化率,获得高产出效率。

技术层面:关注动物健康、效率提升

健康养殖理念前移:从“后期促生长”向“幼龄健康培育”转变。重视仔猪肠道发育、犊牛瘤胃发育对后期生长的影响,从幼龄阶段围绕全程健康目标来培育生产群,通过全阶段综合营养调控提升综合生产性能。

饲养管理维度拓展:从“关注动物本身”向“关注外环境与微生态”转变。重视内外部环境兼修,通过粪污管理、舍内环境调控(温湿度、空气质量)及消化道微生态平衡维护,减少动物应激,提升健康水平。

营养保健理念升级:从“防病治病”向“调理机体健康”转变。在“饲料停抗”背景下,通过营养调控技术和产品应用,调理动物肠道健康、改善动物免疫机能、提升动物机体抗病能力,由“被动药物调理”变成“主动机体防御”,保障动物健康水平和畜产品质量安全。

坚持守正创新的四个要点:紧扣“安全”这个国家需求,把准“效率”这个切入点,坚持“创新”这个路径,实现“效益”这个市场期许。

养殖业节粮行动:

凝聚共识,协力推进

总体要求:

聚焦提升养殖业的饲料转化率、资源利用率和总体产出效率;统筹推进提效节粮、开源节粮、优化结构节粮;强化科技支撑、标准引领、典型带动和服务指导;加快构建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绿色低碳的养殖生产体系。

具体目标:

在畜禽水产品总产量稳步增长基础上,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式的每公斤动物产品平均饲料消耗量比2023年减少0.2公斤以上(降幅达7%以上);微生物蛋白饲料、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产品、农副资源饲料化产品、昆虫蛋白饲料、动物源蛋白饲料等非粮饲料产品产能达1000万吨以上;优质饲草产品产量比2023年新增4000万吨以上;建成一批适度规模、种养结合、生态循环、智慧管理的家庭农场或标准化养殖场;全国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粮食用量占比降至60%左右,其中,豆粕用量占比降至10%左右。

五大重点任务:

大力推广提效节粮技术:加快推广精准饲料配方技术体系,构建动物动态营养需要模型,推广低蛋白多元化饲料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。开展动物精准饲养管理技术产品集成应用,包括绿色高效饲料添加剂应用技术、抗应激营养调控技术、饲料与营养精准适配技术集成与推广,小品种氨基酸和酶制剂等产品创制。研发推广数智化饲喂决策和饲料配方软件系统,推进智能决策模型应用,饲料加工设备核心部件自主创制。推进智能化标准化养殖设施装备集成配套,推广精细化阶段饲养管理工艺、智能化精准饲喂成套设施设备,推广畜禽立体养殖和水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。

充分挖掘非粮饲料资源:开展地源性特色饲料资源调查评估,开展全国性饲料资源调查摸底,建立基础参数数据库。积极发展非粮饲料资源提效加工利用,支持发酵饲料推广应用,有序开展发酵饲料产品生产许可,研发集成地源性饲料资源发酵酶解技术,推动微生物菌体蛋白饲料化开发利用。加快推广高效资源转化型饲料原料,支持一碳气体合成菌体蛋白扩大产能,扩大新蛋白资源饲料化利用试点,推广非蛋白氮饲料化利用,探索昆虫蛋白、藻类蛋白饲料化途径。增补开发潜力较大的新饲料原料,修订发布《饲料原料目录》,制定发酵饲料管理规定,适时增补新饲用资源。

加快发展优质饲草生产:提升饲草良种供给能力,支持饲草新种源创制和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培育,支持草品种区域试验点和制种基地建设。加快发展人工种草,支持合理利用耕地种草、粮饲轮作,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,支持发展人工种草。积极拓展饲草发展空间,支持利用中重度盐碱地发展饲草种植,推广种草改盐为主的盐碱地治理利用模式。推动饲草全产业链发展,分区域集成推广饲草高效生产技术体系,积极发展便于商品化流通的饲草产品,推广“牧繁农育”“暖季适度放牧、冷季舍饲半舍饲”等生产模式。

引导优化养殖品种结构:持续调整优化生猪产能,把住能繁母猪存栏量“总开关”,完善生猪产能监测和预警体系。大力发展节粮型高效肉禽生产,推广适度营养水平、最优转化效率的精准饲料配方技术,积极引导禽肉消费。促进牛羊产业稳定发展,落实肉牛奶牛产业纾困政策措施,规范复原乳使用和标签标识,开展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试点。加快发展设施渔业,推进传统养殖池塘标准化、智能化改造,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、工厂化循环水、室内鱼菜共生等设施养殖模式。

持续开展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:加快饲料饲草领域创新平台建设,支持养殖业节粮减排科技创新联盟建设,推动设立饲料饲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。强化节粮养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发,支持养殖全环节核心技术和设施装备攻关研发,加快智能生产性能测定、全基因组选择、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技术研发应用。大力培育推广节粮型优良新品种,支持培育饲料转化率高、节粮性能突出、综合性状优良的畜禽水产新品种(配套系),加快培育推广高蛋白玉米等饲用作物品种,加快良繁体系建设。加强动物疾病防治技术集成推广,扩大疫病净化场范围,集成推广牛羊传染病、寄生虫病防控技术,加快多联多价疫苗研发应用,实施养殖规范用药专项整治提升行动。

组织保障:

农业农村部成立养殖业节粮行动领导小组,下设专家指导组、政策协调组、推广培训组、新产品评价组等4个工作组;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建立落实工作机制。各省级饲料管理部门建立低蛋白饲料配方必需的小品种氨基酸、酶制剂等产品生产许可审批快速通道;做好新资源饲料化利用试点跟踪监管;出台人工种草支持政策落实举措。各有关产业技术体系、科研教学机构、行业协会学会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论坛、培训、交流等活动,有序开展新产品、新技术、好案例等评选推介。

完善制度措施:

持续优化饲料兽药审批制度:修订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评价技术指南,优化生物技术创制产品的安全性评价程序,优化动物疫苗用菌(毒)种变更备案审查程序。

建立重点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:落实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咨询服务机制,对小品种氨基酸和酶制剂等重点产品主动跟进服务,建立重点产品生产许可审批快速通道。

完善饲料新产品评价监测制度:制定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试验评价管理规定,建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跟踪监测制度,明确监测期满后新产品的管理要求和质量标准规定。

改进管理服务能力:抓好四个度

认识上高度:充分认识到饲料行业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、质量安全,事关乡村全面振兴,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,要放眼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中,谋划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
放活有力度:急企业所急、想企业所想,构建并实施清晰明确的评估评价规则。优化完善饲料评审制度体系,加快评审节奏。通过充分放活举措,激发全行业的创新活力。

监管有深度:采取更有力、更有深度的监管措施,开展监督抽查、例行监测、风险预警、企业检查,建立并落实“三查”工作机制,即关键节点定期检查、不定期日常巡查、问题线索突击核查,保持监管压力常态化。

服务有温度:建立新产品审批前的咨询服务工作机制,为企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。评审意见一次性告知,统一规范专家评审尺度和程序,加强指定试验机构管理,提高评审工作效率,体现行政审批服务的温度,提供更好的办事体验。

作者: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 黄庆生

来源: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公众号